2006年1月3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乡土文化遗产一件都不能少
东阳新农村建设不忘保护古建筑
本报记者 曹志男/文 见习记者 陈立波/摄

  黑瓦、白墙、朱门,健身器、篮球场、小洋楼,刚刚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东阳市上朱村是该市“魅力村庄”评比的候选村之一,修缮一新、古色古香的朱氏祠堂和充满现代韵味的村民广场相映成趣。而1年前,300岁高龄的朱氏祠堂还是破烂不堪,在刚开始“新农村”建设时,上朱村村民还曾对这位“老人”的去留展开过一场激烈的争论。
  “最后我们决定留下这份祖宗遗产!”今年刚刚卸任的老支书朱禄告诉记者,他当时的决定得到了所有村民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东阳市城乡一体化办公室和文物管理办公室等有关部门的肯定。村民们募集了15万元修缮资金后,祠堂保护性维修开工。
  “必须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保护好古建筑,让祖宗遗产传承建筑文明。”东阳市城乡一体化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市各地拥有古建筑的村庄很多,特别是祠堂、厅堂等有1000多个,而该市有187个村庄被列入了新农村建设规划。“所以我们要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否则,这些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不久后将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被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湖溪镇楼店村是东阳木雕和东阳竹编的发源地,村里有一座建于明朝的古祠堂。而村庄整治中,村里规划的一条村内主要道路要通过祠堂所在地。原先,村民们决定把这已破败的老祠堂拆除。东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了解到情况后,立刻组织人员到村里展开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最后劝说村民改变了整治规划。“新农村建设重要,但绝不能用破坏历史遗产作为代价。”在东阳市博物馆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楼店村从村集体资金里划出十几万元对古祠堂进行保护性修缮。同时,村里还对另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乐善庵进行了维修。
  修缮后的古建筑给东阳的这些“新农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活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充满着文化底蕴的古建筑与“新农村”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它们有的成为旅游景点,有的成为农村文化娱乐和其他公用事业的重要活动场所。
  目前,东阳市已有10处具有上百年历史文化的祠堂完成了修缮,有10多处正在进行维修,面积达到了5000多平方米,同时,还有50多个村庄正在积极筹措资金准备修缮古建筑。